成年人交往,都有哪些從不明言的「潛規則」?

01 不夠積極的回復,往往就是拒絕。

舉個例子。

你在微信上求別人幫忙,如果信息發出去以后,很久沒有得到回復,那就不要等了,因為別人已經用「不回復」委婉地表達了拒絕。如果你還發信息或打電話追問,那就是你的不懂事了,這時候就不要怪別人明確地拒絕你了。

要知道,現代人手機都是不離身的,很少有人會忙到長時間不看手機和微信。

別人沒有積極回應,要麼是別人心有顧忌,還沒想好怎麼回復你,要麼是別人不愿意幫忙,覺得沒什麼好處。

我們經常講,做人做事要有自知之明,要有點「眼力勁」,其實就是指要能讀懂別人沒有表達出來的意思。因為很多話大家心知肚明最好,一旦說出來,就難免傷別人的面子或搞得彼此難堪。

02 難辦并不是不能辦,而是要成本。

「這個事有點難啊」,「這個事不太好辦啊」……

難辦不是不能辦,不好辦也并不代表著辦不成。如果別人辦不成或者辦不了,肯定會明確地告訴你的,否則就是浪費彼此的時間,沒有任何意義。再說了,別人究竟能不能辦,你肯定也會事先判斷。

用「難辦」或者「不好辦」這些字眼,用意只有一個,那就是強調事情的難度(向當事人暗示所謂的好處),并試探當事人的態度。

如果當事人態度很誠,確實想辦事,那就一定會有所說法或行動;如果當事人默不作聲,或沒有任何行動,那就代表著當事人知難而退,不愿意付出太多的東西,事情自然也就沒后文了。

辦事的人最害怕的就是別人的「白嫖」,啥都不想付出,卻只想得到。

03 臨時的邀約,大多都是「場面話」。

下班的時候,幾個同事要聚餐,看到你也在旁邊,于是就喊你說:「XX,你也一起參加聚餐吧。」

這時候,千萬不要覺得別人是在邀請你,別人只是剛好看到你在旁邊,禮貌地跟你客套了一下而已。如果別人真心想邀請你,肯定會提前跟你商量,一方面尊重你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好讓你把時間安排出來。

此情此景,你最好的應對之策,就是以有事拒絕別人的「好意」。

如果你不知趣地答應了別人的邀請,不僅會搞得別人難堪,也會讓你自己非常尷尬。時間久了,就沒有人愿意跟你玩了。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你去看望領導,領導說留下來一起吃個便飯吧,你就要意識到你該走了,而不是留下吃飯給領導添麻煩。

04 做人做事要現實,而不是想當然。

成年人之間的交往,講究的是現實價值和利益交換,而不是簡單的情感聯絡。

前兩天,有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說XX在他們單位檢查工作,問我認不認識。

朋友說的那個人我認識,但并不是很熟,牽連起來會有些麻煩,我不愿意費那個勁。于是我便扯了些理由,間接地表明了我們并不熟悉。我的深意就是說,他的這個忙我幫不了。

誰知朋友還在說個不停,后來可能意識到了什麼,就說了幾句客套話掛了電話。

這個朋友很少聯系我,跟我工作上也沒什麼交集,卻突然開口尋求我的幫忙。我若是幫了,那不是顯得我的幫助很廉價。即便我幫了,那我又能得到什麼樣的回饋呢。如果辛苦費力卻沒有意義,那我又圖個什麼呢。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