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會一直富有?76歲靠撿垃圾為生的前富翁,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人人都想富。
尤其在拼盡全力之后,手里終于有了些許積蓄,很多人都會仰天長嘯一句:「 我做到了!」
然而老話卻說: 創業容易守業難。
掙錢時,我們 一分一分地賺,一塊一塊地攢; 賠本時,卻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猶 堤壩泄洪。
所以, 如果你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財富,就要更加小心了!
因為此時的你,已在高位。
要麼,急轉直下,一切歸零; 要麼,繼續攀高,福澤子孫,徹底實現階層躍遷。
今天我們聊到的這個人就是——
出生在 小山村,國中學歷, 臨時工起步; 巔峰時手握3家公司, 身價上千萬,開豪車、喝洋酒; 如今雖年過古稀,卻淪落在深圳街頭, 靠撿垃圾為生,天為蓋地為席……
究竟發生了什麼?
如果你了解了這位傳奇人物的所有經歷,就會發現: 他如今的落魄,并非偶然!
也就是說, 在玩兒命創造財富的同時,請你一定要花點心思在「財富延續」上。
否則, 我們辛勞半生的意義,又在何處呢?
01 拾荒老人是董事長?
2021年4月,廣東「讓愛回家」志愿者協會,突然接到一通求助電話。
「從2月份開始,我們小區附近經常出現一位拾荒老人,看起來得有七十多歲了。」
4月的深圳,正值春寒料峭的時節。
熱心的市民不忍心看衣著單薄的老人露宿街頭,這才找到志愿者幫忙。
很快地,工作人員就在街頭找到了這位老人。
毫無疑問,這是一位靠拾荒為生的孤寡老人。
為了盡快幫他找到家人,志愿者立即與老人攀談起來。
可誰知,這麼一聊,竟然發現 眼前的這位大爺,并非凡人!
一般來說,到了這個年紀的拾荒老人,大都有點糊涂了,口齒不清,答非所問是常事。
可今天這位,不僅談吐流暢,甚至還在幫志愿者分析,自己所處的狀況。
「真是太少見了!」
然而,隨著與大爺的溝通越來越深入, 一段不為外人所知的往事,也逐漸浮出了水面。
02 臨時小工逆襲記
老人本名叫姜元陳,山東煙臺人,出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
那個時候,還沒有「靠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
所以,1962年姜元陳國中畢業后,就準備輟學,跟著父母回家種地去了。
可與其他人不同的是: 頭腦靈活的姜元陳,人緣一直都很不錯。
他有個好朋友,父親就是市里罐頭廠的領導。
于是,在朋友的介紹下,姜元陳順利留在了城里,在罐頭廠當了一名臨時工。
然而, 這個「臨時工」的身份,卻更加讓小姜坐立不安。
他很明白:臨時工就意味著自己可以隨時被取代,被趕回老家種地。
于是,除了上班,姜元陳也沒浪費一切機會與工友們打成一片。
結交的朋友越多,他的安全感就越強。
終于在3年后,一個絕佳的機會落在了姜元陳頭上。
他順利轉為正式工,正兒八經地當上了「城里人」。
看著兒子工作穩定了,父母就開始操心他的下一件「大事」—— 婚事了。
可老家父母給說的對象,都是村里的姑娘。
姜元陳覺得很難有共同語言。
這時, 朋友圈的力量,再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工友的介紹下,姜元陳認識了糖果廠會計,林紅。
姑娘的父母都是工人,家庭條件非常不錯。
很快地,姜元陳就和林紅走在了一起。
小兩口都有穩定收入,生活條件自然是水漲船高,越來越富裕。
直到1978年12月,這種 「波瀾不驚」的日子,也算過到頭了。
姜元陳做了一個決定,讓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
03 拿死工資,怎麼發財?
彼時,剛剛三十出頭的姜元陳,已經是罐頭廠的小領導。
而且由于成績突出,格外得到廠長的器重。
可以說,姜元陳的 未來發展,那是一片光明!
可就在此時, 下海創業的風頭吹到了山東。
看著別人一個個,隨便做個生意,就開上了汽車,住上了大房子。
姜元陳的心里,也開始蠢蠢欲動。
尤其每個月領到有數的工資,他就格外地嫌棄與不滿足。
反復思量了幾天,姜元陳終于鼓足勇氣,跟家人提出了「辭職」的想法。
果不其然,全家人一致反對。
父母說他是「吃飽飯撐得」; 妻子說他「想一出是一出」。
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姜元陳也開始猶豫了:既然大家都說不行,那可能 這事真不靠譜。
然而,眼看著罐頭廠的效益一天不如一天,姜元陳心里也很明白: 絕不能在罐頭廠耗上一輩子!
那該怎麼辦呢?
關鍵時刻,又是 朋友伸手相救。
在一次閑聊中,姜元陳從朋友那得知,城里服裝廠的資金鏈出了問題。
「倉庫里都是積壓的衣服,根本賣不出去!」
聽到這話,姜元陳突然靈光一閃:
如果我能用抄底價拿下這批貨,再稍微加點利潤賣出去,說不定真能賺到錢!
說干就干。
回家以后,他趕緊找來父母和妻子湊本錢,并拍胸脯保證,絕對能賺錢!
畢竟之前打擊過姜元陳一次,這次家人看姜元陳真走心了,也就答應了。
還別說, 姜元陳真不是光有嘴皮子功夫。
他先找到服裝廠的領導:
「衣服放在倉庫里,只能爛掉,不如便宜點賣給我,廠子還有救。」
然后,他又花了極低的傭金,雇了一批學生和臨時工。
讓他們趁著周末,拿著衣服在人流攢動的路口叫賣:
「時尚服裝,一律八折!」
結果僅僅3天,衣服就賣出去了大半!
姜元陳不僅收回了本錢,還狂賺了幾百塊。
在「月工資」只有十幾塊錢的年代,3天賺幾百塊,簡直就是個奇跡!
看到老公這麼有「生意頭腦」,林紅也想開了,開始大力支持姜元陳創業。
有了賢內助的幫襯,姜元陳的生意,就像是坐上了火箭:
幾年的時間,不僅辦了服裝公司,還一口氣開了6、7家分店。
每家店的年流水,都能有幾十萬。
這還不算完。
姜元陳還把服裝廠給盤了下來。
不僅比之前當「二道販子」賺得多,而且從設計、加工到銷售,也全落在了他一人手里。
姜元陳的名號, 在煙臺徹底打響了!
然而,好日子總是短暫的。
隨著服裝市場的日漸飽和,公司的利潤開始出現下行。
姜元陳知道,自己又得想新主意了!
04 走上巔峰
面對創業瓶頸,姜元陳想了兩條出路——
要麼,先不管利潤,繼續提升創新設計,打造屬于自己的服裝品牌; 要麼,賣公司套現,拿著錢再想別的生意經。
最終他選擇了后者。
畢竟, 落袋為安的感覺,總是最踏實的。
就這樣,1984年,姜元陳的身價瞬間飆升,成了遠近聞名的「百萬富翁」。
可這錢,畢竟不能總攥在手里。
下一步,又該做點什麼呢?
所謂 藝高人膽大,膽大人藝高。
此時的姜元陳,已經不滿足在煙臺這一畝三分地打拼了。
他把目光望向了商賈云集,有著「購物天堂」之稱的香港。
而此時的姜家人,也找不到理由阻攔,只能任憑姜元陳出去闖蕩了。
剛開始,姜元陳想 繼續干「服裝」老本行。
可到了香港一看,幾乎所有的服裝市場,都已經被幾大品牌瓜分干凈了。
小企業想突出重圍,簡直難比登天。
這可怎麼辦?
功夫不負有心人。
一次偶然的外出就餐,讓姜元陳發現了 新的突破口。
他發現香港人的烹飪習慣,大都很油膩。
什麼「油炸粽」、「炸酥盒」、「煎釀三寶」……都含有大量脂肪,而且高糖高鹽,非常不健康。
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健康飲食」的意識則越來越強。
所以,除了傳統小吃之外,必定會出現一個「新缺口」。
而這,就是 姜元陳的機會!
走遍香港大街小巷的小吃攤后,姜元陳又與多家食品加工廠接洽,最終結合南北飲食特點,推出了一款主打健康養生的綠色食品—— 非油炸蕎麥面條。
產品一經問世,便受到大批上班族以及健身愛好人士的歡迎。
很快就爬上了食品暢銷榜,成為新小吃潮流的引領者。
而 這邊的姜元陳,也沒閑著。
2005年,他注冊成立了香港圣龍集團。
還把公司的宣傳片,放在最繁華的九龍商業區,最顯眼的廣場大屏幕上,循環播放。
要知道,那是每秒鐘4萬港幣的廣告費啊!
不過,好在,消費者非常買賬。
圣龍集團的銷售額節節攀高,最鼎盛的時候,每年凈利潤都在200萬以上!
姜元陳的身價,自然是翻了幾番,從「百萬」直接到了「千萬」!
很快地,他又在隔壁深圳特區,成立了「圣龍達」和「圣龍發」兩家企業。
注冊資本分別為50萬和102萬人民幣。
而作為「著名民營企業家」,姜元陳還被邀請帶隊, 參加第五屆廣州食品飲料展。
廣東衛視對他做了專訪。
圣龍發的 養生燕麥粥,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電視機上,迅速成為各大超市的搶手貨。
此時的姜元陳,不僅財富爆棚,自信心更是空前高漲。
真可謂是: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正是這麼一位手下有近千名員工,出門都是「前呼后擁」的大老板。
怎麼轉眼成了流落街頭的拾荒老人了?
05 急轉直下
俗話說,盛極必反。
尤其在商場上,一招不慎就會引得滿盤皆輸。
即使是 「屢戰屢勝」的姜元陳,也未能幸免。
2017年,姜元陳和簽下了一個千萬級的大單。
「如果順利,公司市值能從幾百萬躍升到幾千萬,乃至過億!做生意就是要以小博大,我沒得選擇。」
為了這個合同,姜元陳還特意招了一批臨時工。
整個圣龍發上下,都在為這次「躍升」沒日沒夜地趕工。
然而,這一次, 好運卻沒有一如既往地眷顧姜元陳。
誰也沒想到,保質保量完成訂單的他,竟然遇到了「 卷包會」。
對方拿到貨品后,就不知了去向。
這可把姜元陳坑慘了!
雖然他緊急調整了經營策略,盡力將損失降到最低。
但畢竟「傷筋動骨」了,再想恢復元氣,非常困難。
無奈之下,姜元陳又找銀行貸了一筆錢,想把虧空補上。
然而,幾個月后,公司還是因為資金鏈斷裂,破產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
正在籌劃如何東山再起的姜元陳,又收到了銀行的通知:如果不能按期償還貸款,就會被列入失信名單,接受法律追責。
你強的時候,身邊都是朋友;一旦落魄,他們就會迅速變成敵人。
如今的姜元陳,不僅身負重債,而且借錢無門。
那段日子,他不知吃了多少的閉門羹,受了多少個白眼。
原來一口一個「蔣總」,天天想找他談生意的人,如今唯恐躲之不及。
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人啊,就是這麼現實!
那他為啥不回老家呢?
用姜總的話說,就是: 沒臉回去!
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
老家人都知道他在外面當了大老板,如今一個子兒不帶地回去,還背著一堆債務。
姜元陳丟不起這個人!
就這樣,被命運逼到墻角的姜元陳,只剩下了最后一條路—— 討債!
「我一定要找到那個人,要回我應得的錢!」
從此,姜元陳便踏上了漫漫追討之路。
一年、兩年……從一個西服革履的商人,變成了睡在大街上的拾荒老人。
甚至當志愿者提出「買車票送他回家」時,姜元陳還在喃喃自語:「有人欠了我幾百萬沒還……」
然而,時至今日,即使 老人有那個心,也早沒了「追債」的體力。
當務之急,就是送老人回家,讓其安度晚年。
很快地,姜元陳老人的事在網絡迅速擴散。
他的家人看到信息,趕緊聯系了志愿者,順利地把老人接回了家。
「我們以為他一直在外面開公司,誰想到能流浪街頭。」
而一聽到「回家」二字,姜元陳瞬間泣不成聲。
「我辦企業一直憑著良心,從不拖欠工人工資,還給養老院、學校捐款。不知道為什麼,就成了今天這樣。」
是啊, 曾經無比輝煌的姜元陳,到底是怎麼落魄至此的呢?
06 成功之路千萬條,失敗,卻只有一條!
如果說,從山村青年到香港商界大佬,姜元陳走對了關鍵的幾步——
1、人脈廣。
毋庸置疑,朋友,在姜元陳的發展之路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他發跡的前期,支撐大家互相幫助的,是那種純純的友誼,幾乎沒有「銅臭氣」。
也正是在這種互幫互助、彼此扶持的力量下,姜元陳才得以走向巔峰。
2、思維活。
從畢業找朋友推薦工作,到低價購買積壓服裝……每一次他都沒有選擇「尋常路」,而是另辟蹊徑地開發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3、執行力強。
想到還得能做到。
每一次有了新想法,姜元陳都會立即著手實施。
即使遇到了阻礙,他也會想出「曲線前進」的辦法,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4、肯吃苦。
不得不承認,每個從底層逆襲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不經一番寒徹骨,又怎會聞得梅花香呢?
你看,隨便數一數,這就有了「 4條成功定律」。
可以說,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環,姜元陳都很難成功。
然而, 在失敗這件事上,卻沒有那麼多講究:所有的「呼啦啦大廈傾」,都只有一個原因!
因為 自負,姜元陳輕易放棄了辛苦打下的服裝生意,放棄了打造品牌的絕佳良機,轉而到香港另起爐灶。 因為 自負,他認為「做生意」也不過如此,無論是服裝還是食品,自己都能做大做強,才在合同上出現紕漏,在沒有任何保證金的前提下,給對方供貨。 因為 自負,他長期忽略家人的感受,認為只要「賺錢了」,他們就會無條件地支持自己。
結果呢?
當林紅得知姜元陳流落深圳街頭時,70多歲的老人,情緒非常激動:
「他在20多年前就已經沒有家了!他可憐,難道我不可憐嗎?」
但凡姜元陳之前對家里多一些惦念與問候,多盡一些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也不至于拾荒幾年,家人始終不知道他的去向。
對于人的一生來說,一時賺多少錢,并不是最重要的。
能賺多久,才是關鍵!
每個為命運打拼的人,都應該掌握一些技巧, 讓財富可以穿透時間,不僅為自己服務,還要能惠及家人與后代,世代延續下去。
比如說, 戒掉自負, 勝不驕敗不餒,隨時保持一顆謙卑之心。
正如挪威作家易卜生所說:
「真正的強者,都是善于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的人。」
所以,你是這樣的人嗎?
關于姜元陳,你又有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