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林青霞近照曝光,她又變了?
最近,68歲的林青霞,因為一組照片美上熱搜。
出道多年的林青霞身上,總有股經歷歲月洗禮后的韻味。
無論當初韶華,還是如今花甲,她總是美得那麼淡然優雅。
而讓林青霞能夠從容面對歲月,無懼老去,正是因為她時時刻刻活在了「當下」這座花園中。
當下,就是一座豐盈的花園
1971年,剛剛高中畢業的林青霞,因為星探的勸說,產生演戲的念頭。
剛開始,這個決定遭到她家里人的強烈反對,就連電影公司派人上門邀請她當女主角,她的父母依舊不同意。
但是林青霞對演戲這件事,異常執著,家人最終只能無奈點頭。
這個決定,也成就了「英氣女神」林青霞。
金庸夸她的美,是無人可匹敵的。
徐克說她自帶一種英氣,比男人還要英俊。
在港星璀璨,百花齊放的年代,林青霞依舊能夠從一眾美人中脫穎而出。
在香港娛樂圈,林青霞占據了不可忽視的位置。
能夠獲得這種成就,除了因為她的美,還得益于她的拼。
從選擇當演員的那一刻起,林青霞就決意要把演戲這件事做好。
從影22年,她拍了100多部戲,媒體經常捕捉到她在劇場累到站著睡著的身影。
林青霞既能英氣,又能嬌媚,無論什麼角色都能駕馭。
1990年,憑借《滾滾紅塵》,她一舉奪下第27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可以說,當年的林青霞,站在了所有演員夢寐以求的位置。
可是這個別人求而不得的巔峰,林青霞卻轉眼將它拋下。
1994年,林青霞宣布結婚,并退出影壇。
林青霞隱退,只因為想「滿足當下自己想要的」。
拍攝《六指琴魔》時,林青霞已經35歲,體力跟不上年輕演員,內心也渴望愛情。
有一天拍完戲回到酒店,她突然感到孤獨寂寞,回想這些年一個人的打拼,在那個瞬間,她很渴望擁有一個家庭。
正因為遵從內心的選擇,她才會在巔峰時嫁人,回歸家庭。
回望林青霞的人生,無論在什麼年齡階段,她都做到隨心而活。
2011年,隱退多年的她,為了紀念生命中逝去的老友,決定以作家的身份出道。
隨后,便出版了第一本個人散文集《窗里窗外》。
2015年,想要回應影迷的愿望,她便復出參加真人秀錄制。
61歲的她,不懼觀眾對「美人遲暮」的苛刻,優雅站在鏡頭前,從容面對老去。
就像她在書中所說:
「原來到了花甲的感覺這麼好,真是像走進‘甲’級的‘花’園里......所以說六十歲以后才是我真正的黃金歲月。」
林青霞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故事;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無可復制的魅力。
她二十歲活青春,三十歲活韻味,四十歲活智慧,五十歲活坦然,六十歲活輕松。
由始至終,她似乎都帶著一股淡然的態度,活在當下。
于她而言,無論什麼階段,當下便是最好的開始。
當下,就是最好的開始
有句話說: 「外部世界的旅程可能有一百萬步,內心世界的路程只有一步,當下正在邁出的這一步。」
日本第一位女攝影記者笹本恒子,亦是活在當下之人。
笹本恒子102歲的時候,拿下了攝影界奧斯卡「露西獎」終身成就獎。
媒體曾經這樣夸贊她:「100歲的身體,藏著18歲的靈魂。」
這是因為,已過百歲的她,依舊活得朝氣蓬勃。
年輕時,她敢于跟時代背景對抗,在人人都要她學習當好一個「太太」時,她偏偏愛上攝影。
在知曉日本從來沒有「女性攝影記者」后,笹本恒子便以此為目標。
為了攝影,她不惜反抗家人,甚至與丈夫失婚。
笹本恒子的鏡頭,記錄了日本幾十年的發展。許多名人都被她用相機,一一記錄下來。
1951年,攝影行業不景氣,她又以49歲的年齡重新出發,拿起畫筆開了一家服裝店,成為一名專業的服裝定制師。
71歲高齡,生活安穩的她,不顧外界質疑,重新拿起相機,又做回了攝影師。
在被問及,明明年邁,她為什麼還要折騰時,她說: 「每天如艷麗的玫瑰般盡情綻放,便不會成為枯木,而會成為同樣美麗的干花。」
無論什麼人生階段,笹本恒子都在「折騰」。
被人問及年齡,她的回答一直都是: 「我沒有年紀!」
她一直活在當下,敢于堅定地決定自己的生活,所以她才會在96歲的時候,開始一段新戀情。
即便老伴遺憾只陪了她一年,就離開人世。
她也只是云淡風起地說一句:「人的一生很短暫,所以不要給自己徒增遺憾。」
當初96歲公布戀情時,外界對她滿是嘲諷。
面對這些惡意,笹本恒子滿不在乎地回應:
「人過了90就不能談戀愛了嗎?我想只要不造成任何人的困擾,那未嘗不可,而且可能會讓皺紋少一條呢。」
《躍遷》書里有這麼一句話: 「想未來會讓你焦慮,一心一意地專注于當下最有力量。」
無論笹本恒子還是林青霞,她們面對人生的態度,都是不糾結過去,不畏懼將來,踏踏實實活在當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股能讓她們內心一直保持輕盈,支撐他們從容面對歲月,無畏老去的力量,就是當下的力量。
掌握當下的力量,此刻便是永久。
當下,就是永久
《當下的力量》的作者提過一個叫「臨在」的概念。
臨在,指的是有覺察力地安住于當下,而所謂覺察力,就是觀察自我的能力,做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的觀察者。
臨在的力量一來,你的「喋喋不休」就會停止。
想要掌握當下的力量,需要我們先進入臨在狀態,找到本體所在。
曾經接觸過這麼一位來訪者。
她跟老公結婚三年,一直沒要孩子。
剛開始跟她溝通,她提及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害怕」。
她害怕,有了孩子后,自己原本協調的家庭結構會被打破。
她害怕,有了孩子后,自己無法肩負為人母的責任。
她總是墊著腳,試圖窺探自己的未來,而在她看到的未來里,全是不美好的畫面。
對未來的種種擔憂,嚴重影響到她的生活。
她跟老公其實都很喜歡小孩,但是她因為害怕,屢屢后退,不肯配合另一半的節奏。
他們夫妻二人,因此爆發過不少矛盾。
后來,經過引導,她逐漸在臨在狀態里,找到本體。
想要進入臨在狀態,找到本體,我們可以這樣去做:
首先,要讓思維靜下來。
讓自己處在安靜的環境中,閉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耳朵,去感受此刻聽到的聲音。
你會發覺,自己的耳朵從未聽得如此清晰過。
世界在這瞬間,安靜了下來,你的思維會獲得片刻寧靜,讓你進入短暫的無念狀態。
你的臨在可能只持續了幾秒,思維就重新活躍起來。
而提高自己的能量,能夠讓這個狀態更持久。
譬如布置一個讓你感到熟悉放松的環境,遠離會干擾到你的事物,等等。
只有感知與思維之間的間隔越寬,你才能更深入地體會到你作為人的存在,你會更有意識。
其次,卸下包袱,意識到本體。
我們每天都在承受不能停止思考的痛苦。
這種不停的思維活動,會讓我們無法達到內心的寧靜狀態。
同時,它還會創造一個虛假的自我,不斷投射出恐懼和苦難的陰影。
除非你保持臨在,否則你將會被你的思維所控制。
當你進入臨在狀態后,你就能意識到你的本體,本體就會意識到它自己,也就是當下的臨在。
在這種狀態中,你才能卸下過去和未來的包袱,無論是過去的「你」還是未來的「你」,都無法干擾當下的你。
你才能看見以往那些被隱藏起來,深沉的、內在的、美好的事物。
那位來訪者在臨在狀態中,逐漸意識到本體,由本體決定思維。
她說服自己,不去糾結未曾發生的不幸。
她放下焦慮,不再腦補擁有孩子會導致的焦慮,而是想象擁有自己小孩后的幸福。
她不再抗拒生活,而是順其自然,做好該做的每件事,坦然接受生活的無限可能。
如今,她已走出人生困局,擁有自己的寶寶。
每個人的人生,其實一直都在做選擇。
無論你做出哪種選擇,既然已經決定出發,那就去相信它是正確的,讓自己向前看就好。
執著于過去,或者畏懼未來,都會辜負自己的人生,會導致人生受過去或未來束縛。
就像埃克哈特·托利所說: 「怎麼才能管住自己?就是感受本體身體,和你的思維分離,不是思維控制本體,而是本體控制思維。」
當你能熟練地掌握臨在狀態,擁有觀察自我的能力,便能更好地活在當下,更加輕盈、自在、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