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張藝謀為捧鞏俐相繼為其「量身打造」了很多作品,給人印象最深的當屬「紅色三部曲」——《紅高粱》、《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
其中,《菊豆》這部作品飽受爭議多年,甚至還因為尺度過大,直接被國內給封禁了。
很多人曾評價這部影片給人帶來的傳統陰影超過了驚悚片和恐怖片,那種壓抑感確實過于深重,它把封建思想對人性的貪欲講得十分通透。
那麼,這部電影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菊豆》的幕后故事。
1988年,張藝謀偶然間在《中篇小說選刊》上看到了劉恒的小說《伏羲伏羲》,覺得它非常貼近中國人在封建禮教下的真實寫照,于是決定將其改編成電影。
順便提一下,劉恒不僅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比較有名的編劇,很多經典影片比如《秋菊打官司》、《集結號》、《金陵十三釵》、《云水謠》、《我的戰爭》等等都是出自他手。
說回電影,雖然這部影片是由中影制片公司發行,并且也是在國內取景拍攝,但最大的投資方卻是日本制片商。
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上引起巨大轟動后,日本制片商德間康快非常欣賞張藝謀的才華,于是慕名前來想與張藝謀合作拍一部電影。
就這樣,日本制片商就成了《菊豆》的最大投資方。
另外,《菊豆》制作完成之后并沒有在國內上映,而是在日本上映。
該片在日本上映后獲得了巨大成功,入圍了第43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還被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佳外語片。
按理說,既然能入圍金棕櫚獎,影片的質量應該不會差到哪里去,為何不在國內上映呢?
原因是該片充斥著各種偽日元素和超[[大尺度]],所以這部影片在國內并沒有被批準上映。
盡管劇組做了適當的刪減,電影片名也由最初的《[呻·吟]》改為了女主角的名字《菊豆》,但該片還是被封禁了,只是沒想到這一封禁就是25年。
選景方面,為了能夠呈現出小說中人們生活在舊社會背景下的場景,張藝謀將外景拍攝地選在了元朝末年間就有的安徽黟縣南屏村。
這座被譽為「中國古祠堂建筑博物館」的村落,有著近三百座明清古建筑,一房一瓦都透著濃厚的封建氣息。
并且,影片中還多次采用俯視角度拍攝徵宅的高墻、灰瓦,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那種窒息的壓抑感。
內景則被張藝謀設計成了楊家染坊,通過染坊里各種顏色的染布來襯托人物當時的心理環境。
不難發現,這部電影里出現最多的顏色就是紅色,紅色代表著人性的欲望和激情,更代表著一發不可收拾的憤怒。
激情和憤怒,都用紅色來象征,巧妙地呼應了紅色暗喻的危險性,使電影充滿了生命力。
因為該片運用了大量的紅色,后來這部電影也被影迷們與《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并稱為「紅色三部曲」。
選角方面,由于《紅高粱》的大獲成功,鞏俐自然而然出演了本片的女主菊豆。她的表演可以說是出類拔萃,她將菊豆的敢愛敢恨、獨立自強表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能詮釋好菊豆這個角色,她不辭辛苦提前兩個月進南坪村體驗當地的生活,穿著農婦的粗布衣裳在太陽底下暴曬,和她們一起勞動幫助她們翻稻谷。
等到電影正式開拍時,她的形象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個農村婦女。
張藝謀為此感嘆道:鞏俐的厲害之處就在這了,簡直就是演什麼像什麼。
可以看出,字里行間全是贊譽和欣賞,張導這是瞬間變「迷妹」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的菊豆一直處于一個情緒壓抑的狀態,鞏俐為了保持這種情緒,所以很少與人溝通,結果在電影拍完后,她變得又黑又瘦,看上去還特別憔悴,回到北京后就大病了一場。
另外,張藝謀在拍攝過程中也把自己剃成了一個「天青頭」,在拍攝外景戲時也是毫不遮掩。當地的青年見狀后,都以為這是時下最流行的造型,于是跟著爭相模仿,短短三四天的時間,當地就冒出了不少「楊天青」。
每當張藝謀回想起此事時,都會哈哈大笑,當時剃光頭純粹是因為天氣熱。
提起楊天青這個角色,就不得不提當時小有名氣的李保田,說他是國際水準的大師級別的表演藝術家,一點都不為過。
那時候的他從不接廣告,他接戲不是導演劇組選他,而是他挑導演,當他得知導演是張藝謀,女主是鞏俐后,二話沒說就接了這部戲。
李保田將那種有賊心沒賊膽兒、老實本分的中年男人形象詮釋得入木三分,一舉一動都讓人忍俊不禁。同時,他還將被封建禮教壓迫下的那種不安和恐懼,在不知不覺間流露了出來。
不管是面對初次見面的菊豆,亦或是撫養自己長大的親叔叔,還有村中族人的流言蜚語,都讓他的心理愈發地壓抑和扭曲,可是本能的欲望和沖動讓他突破了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線,最終釀成了一場人倫悲劇。
說到這里,忽然間想起了電影中那個讓人深有感觸的片段,知道一切真相后的楊金山,看見在水池邊玩狗尾巴草的天白時,竟然動了殺機。他艱難地向著天白挪動,不想誤打誤撞自己卻掉進了水池。
看著水里這個被自己喚做爹的人不斷掙扎,年幼的天白面無表情,甚至沒有呼救,只是在一旁靜靜地看著,然后一絲笑意就在他臉上邪魅地慢慢擴散開來。
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水池邊,少年天白把自己的生父楊天青從地窖中背出來后,又毫不猶豫地將他扔進了水池。
看著生父在水里掙扎,他臉上的冷漠跟之前如出一轍,然后面無表情地舉起手里的木棒,絲毫不顧身后自己母親歇斯底里的哀求聲,這樣的笑容讓我們在震撼之余不寒而栗。
這些設定,都是出于張藝謀精心設計。小說中的楊天青原本是一位只有16歲的懵懂少年,為了加重了影片的諷刺意味,楊天青搖身一變成了40歲的未婚男子。
另外,原著里并沒有提到擋棺這一民俗,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為了突出儀式的壓抑感。
當鮮紅的棺材一次次從菊豆和天青身上壓過去,即代表了封建禮教的束縛不會消亡。也預示著前半生他們被楊金山壓迫,后半生則要被楊天白壓制。
為何要這樣安排呢?
張藝謀表示,這部電影的重點不是凸顯人物的經歷,而是要給觀眾呈現出時代背景下的那種壓迫感。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楊金山一直奉行傳統的封建思想,雖有反叛心理,但他始終還是沒有勇氣不顧一切。菊豆雖然一直在反叛,但個人的力量終究還是微不足道,終其一生也逃不出封建禮數的壓迫。
張藝謀還這樣說過:總有那麼一部電影能觸及心靈深處,能讓我們記住的也許不是電影本身,而是那種仰望星空般的期望和憧憬。
這或許就是張藝謀真正想要表達的吧!
而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只能從張導對封建禮教毫不留情地批判中窺見一斑,然后學會反思,珍愛生活。
我們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永遠都體會不到封建禮教給人們帶來的傷害。那些受到封建荼毒的男人和沒有一點社會地位的女人,是多麼的向往自由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