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某一天,香港幾位影評人接受采訪,提到成龍他們不屑一顧,成龍只會拍動作片,打來打去的只有觀眾愛看,其實一點藝術水準都沒有。此話一出輿論甚囂塵上:成龍似乎從最能打的動作明星,變成了空有一身力氣的山村莽夫。
爭強好勝的成龍自然不服氣,他一通電話叫來50多位明星大咖 ,這回成龍要拍一部文藝片,他是嘉禾公司里的小霸王,成龍說什麼嘉禾公司都很支持,6000多萬的投資很快到賬,但嘉禾高層還是弱弱的提出意見:那個你也知道,觀眾愛看你打來打去,如果全是文戲,估計會賠很多錢,當然錢不錢的我們不在乎,你高興就好,動作戲要是能占一定比例,那就更好,千萬別文藝到底哈。
成龍最開始不太同意,但仔細一想,對方說的有些道理,于是披著文藝皮囊的動作電影《奇跡》誕生了。這是成龍最滿意的作品,結果卻被同行當笑話看,或許人生就像硬幣的兩面 ,一面是春色絢麗,一面是寒風凜冽,只有一次次扛住挫敗的人,才能看見最后的《奇跡》。
誰能想到,32年前成龍為湊數拍的一場動作戲,居然會被現在的同行爭相模仿,為拍這場戲,成龍還被花瓶砸碎了鼻梁骨,但他沒去醫院,這點小傷不值一提,剛才砸的不好,我們再拍一遍,成龍的敬業精神讓人望塵莫及,或許他就像電影片名一樣,是中國電影的一個《奇跡》。
《奇跡》本來是部文藝片翻拍,故事題材來自1961年上映的《錦囊妙計》,內容是借鑒,但創意是成龍的,嘉禾希望成龍能讓動作戲貫穿其中,成龍對情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這一改就花了不少錢。6000萬港幣在1989年,足夠拍十多部電影,但成龍卻把錢都用來請大腕參演。
《錦囊妙計》
《奇跡》里的每個鏡頭都是群星璀璨,梅艷芳,張學友,董彪,午馬,吳耀漢,這些影壇頂流齊齊亮相,就連客串群演都是由明星擔任,很多人可能都沒發現,在這個一晃而過的模糊鏡頭里有一位賓客,他就是香港金牌配角吳孟達。
那時候的達叔事業陷入低谷期,他只能從零開始,沒有人能一帆風順,但堅持下去才能看見新希望,就像成龍,他之前憑借一系列動作電影飛黃騰達,但觀眾卻有些審美疲勞,他們看膩了拳拳到肉的動作戲,就想讓成龍文藝起來,很多影評人也開始抨擊成龍不懂電影藝術,在一路逆境之下,成龍籌拍了《奇跡》這部電影。
他希望借此轉變大家的看法,結果電影剛拍到一半,片場就出事了,成龍再次成為行業內的笑話。拍這段戲時,成家班的替身演員直接摔斷小腿,消息一出,成龍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不拿演員當人看,現場安全措施不到位,拿演員受傷的消息當噱頭,類似于這種內容的文章在八卦小報上層出不窮,一直嫉妒成龍的同行們也來落井下石,6000多萬拍出個笑話。
成龍的口碑急轉直下,此時《奇跡》還沒上映 ,就引起這樣的輿論風暴,成龍心里始終憋著一口氣,但他沒想過,更大的磨難還在后面。
1989年成龍耗時9個月拍出的電影《奇跡》,在香港公映,據說這其中共有50多位明星大腕參演,全明星陣容再加上6000多萬港幣的投資,讓《奇跡》成了市場上備受關注的焦點,但電影票房卻讓人大失所望。
香港票房只有3000多萬,投資商嘉禾開通海外市場,讓《奇跡》在北美上映,結果票房只有百萬美金左右,算下來《奇跡》一部電影,就讓嘉禾虧損上千萬,成龍一下就從當紅巨星變成票房毒藥。
其實成龍也很無辜,當初大家喜歡看動作戲,成龍拼了半條命去冒險,後來大家看膩了就期待成龍轉型,于是成龍拍了《奇跡》,一個動作和文藝并存的故事,結果大家看來看去,還是覺得成龍不打沒有意思,觀眾的口味換了又換,成龍在不同的風格之間迷失自我。
很多年后,有人問成龍最滿意的作品是哪部,年過半百的成龍想了想,每部作品都有一些瑕疵,如果非要說的話,應該是《奇跡》,這不是他票房最高的作品,也不是口碑最好的影片,但《奇跡》卻讓成龍看開了很多,沒有人生來完美,成功路上也總是喜憂參半,既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那就不要忘記初心。
所以《奇跡》之后,成龍不再理會外人的眼光,他想拍什麼就拍什麼,想玩命就縱身一躍,想溫情就敞開心扉,之后的《雙龍會》,《飛鷹計劃》 都是成龍回歸初心的作品。
直到1995年的《紅番區》,成龍終于完成了自己的階段性跨越,從中國影壇走向世界,成龍做了很多努力,年少時有人把他當做李小龍的繼承人,但他不是誰的替身,離開巨人光環,成龍一樣能驚艷世界,他是一個電影追夢人,也是港片歷史上無法忽略的《奇跡》。
你還知道這部電影的哪些幕后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