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碧血劍》,把江華版和張紀中版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金庸先生去世4周年已經0過去幾天了,網絡上又有了關于金庸武俠的各種討論。而金庸武俠翻拍的版本太多了,對于當前觀眾印象最深的版本,基本上還是8090年代的香港tvb版,有幾部台灣版也行,再到2000年后內地張紀中版。

這當中張紀中版和tvb版一直是網友爭議的焦點,早些年tvb版還是吊打張紀中版的,但這幾年張紀中版越來越火,已經呈現出一種難分上下的情況了。但是有個明顯的現象是,這個難分上下的主要是金庸的幾部長篇武俠。

這當中本來就有三部中篇武俠,內地版一直就最好,幾乎沒有太多爭議。

分別是《碧血劍》《連城訣》和《俠客行》,這三部作品當中《碧血劍》又是張紀中的作品,這麼說吧,07版的《碧血劍》應該也是金庸所有小說影視化里唯一一部在沒有拉低原作格局的情況下,還通過改編拔高了原作的。

這倒不是說不許你改原著,而是要學會在修補原作不足的基礎上改,不是通過什麼抹黑配角美化主角,拉低格局,亂加狗血瓊瑤言情戲,這一點和張紀中相比,2000年的tvb版《碧血劍》幾乎全犯了,就算江華的夏雪宜值得稱道也沒用?

死而復生的金蛇郎君,最后還搞出個小姨子,那溫儀和何紅藥成啥了?更別提那個作逼暴躁的溫青青,一切都是在襯托阿九等等。甚至所有的《碧血劍》影視劇版本當中,張紀中版都是歷代最佳的作品。

第二部小說,影視化無數卻無經典?金庸的《碧血劍》為何難拍

《碧血劍》是金庸第二部長篇小說,第一部是《書劍恩仇錄》,兩部小說有個相同點,那就是各方面都算乏善可陳,是真正的平平無奇。唯二的亮點就是一個沒存在感的男主角以及產生了很多和《鹿鼎記》聯動的情節和人物,比如何鐵手、歸辛樹之類。

雖然和《射雕英雄傳》過后成為大師相比不行,但金庸前期的兩本武俠小說。其實挺有比他早些的梁羽生小說的味道,就是根據民間傳說修改的,角色故事從朝堂延伸到的江湖,角色在江湖的故事又能影響到朝堂,挺有民間傳奇那味兒。

金庸又有政治的追求,很多武俠小說都需要大的歷史背景襯托,以及一些大場面的戰爭畫面才有感覺。否則你根本不知這些人打來打去的到底是為了啥……這玩意也只有大陸能拍好,至于港台,他們連自己上兩輩都搞不明白,歷史人物名字都叫不準指望他們拍出那種厚重感。

《碧血劍》和《書劍恩仇錄》一樣,還是偏家國情懷的,感情戲是點綴,簡單點最好,而不是給無謂的角色加各種狗血劇情,反而撕裂主角的人設,水準之差扔到梁羽生作品集里也不違和。

三次版本修訂越改越差也是沒誰了,三聯版好歹把故事講圓了,新修版給人感覺就是修訂了一半,想去他媽的就這樣吧,把重心都放在后面的袁崇煥評傳上了。《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是面目可憎,袁承志直接就是面目模糊,溫青青學林黛玉沒學到家,只剩厭惡了,名門正派的臭毛病已經慣出來了。

總之就是除了最后說書人那個小令,全書都不值一提。

有「史上最佳夏雪宜」也沒用?江華救不了tvb版《碧血劍》

《碧血劍》原著本來就不是上佳作品,但金庸的水準還是在的,故事還是個好故事,這個拍成電視劇還亂改就很搞笑了,說的就是2000年的tvb版本,可以說是也像當時那十年的tvb金庸劇一樣是最差之一。

00版那人設改得全都崩了,比如本來原著里溫青青就夠討厭了,電視劇改得無法形容。

原著里的溫青青本身長得好看,專情,文化高,但是因為身世經歷帶給她太多的不安全感,所以很多行為在觀眾看來就是吃醋啊,太作了什麼的。但是說白了,人家男朋友袁承志知道她缺乏安全感,所以就是愿意慣著。

原著里最后的華山大戰,袁九都當她面抱在一塊了,她跳崖不是吃醋,也不是作,或是要威脅誰,就是真心喂了狗,一心尋死而已。

金庸的新修版又把角色塑造給改爛了,袁承志直接改成渣男了,心口不一,老說自己愛阿九,我也沒看出來他有多愛,你愛的人國破家亡斷臂你都不愿意照顧她,讓她漂泊一生,這種愛誰愛要誰要。

回到tvb版《碧血劍》來,人設改得我都不知道青青還圖袁承志什麼,要是只「愛上兩個女人」倒也罷了,他還天天打青青,什麼鍋都往青青頭上扣,說不過青青就動手打人,因為青青殺了小惠就要殺青青給小慧報仇,結果發現是阿九干的就算了,真是大明馳名雙標。

原著青青明明也是個「你若無情我便休」的剛烈性子,結果這一版最后整了個「我知道你愛著阿九,可我只要在你身邊就行了」,真是叫人怒其不爭。我都恨不得把青青拉走,何教主千嬌百媚豪放坦蕩敢愛敢恨天真爛漫還專一深情,她不香嘛!

還有那個結局強加給青青的觀點是惡心到了,還說:「知道袁大哥喜歡的是阿九,但陪著他的是我,就和她爹心里永遠都有溫怡,但是依然會對阿姨(溫倩)好」

這就不是青青的人設,她喜歡就全新付出,但如果你對我無意,或是不唯一,那我寧可什麼都不要00版青青挨了袁好幾個耳光,最后幾集她故意惹袁打她時說的,要麼就要全部,要麼什麼都不要,這才是青青啊,結果結局要讓她說出那樣的話。

這個版本連溫青青都這樣了,其它角色,還有情節亂改的問題就更不用多說了。

這個倒不是說把原著改得亂七八糟的問題,主要是哪怕作為電視劇角色也改得很崩,情節很多方面是前后矛盾的,可以說除了江華的夏雪宜,這個根本沒有半點優點。

07版《碧血劍》憑什麼成為歷代最佳?張紀中被遠遠低估了

碧血劍原著的確很多不足,劇版只推07版,懂的自然都懂。這個版本真可謂是歷代最佳,無一不精,無一不好,我個人認為甚至很大程度把原著的立意都拔高了,場面,歷史,朝堂和江湖的還原和糾葛,金庸自己都寫不出來。

首先是演員和角色,除了一個演技差的加戲阿九硬凹存在感,敗壞劇情,其他所有主角配角都可。溫青青,何鐵手,安小慧,孫仲君等,個個女孩顏值都很代入原著。青青這個優點缺點兼具的女主,在武俠世界里不討勢利眼喜歡意料之中。

阿九這種容易女孩,任何一種有底線的小說中都會讓人不屑,幸運的是她掉入了最勢力的一種小說里。值得玩味的是,阿九這種女人,吊絲都愿意她倒貼,但是她永遠不會倒貼無名無利的吊絲。

最關鍵的是,黃圣依的溫青青長得好看啊,比書里那個看不見的吃醋精討喜多了。

而孫菲菲的阿九也沒提挑,美麗,漂亮,善良,但是又是那個身世帶來的糾葛,最后那個光頭出現的畫面,怎麼能不讓觀眾有種感慨的感覺。

我個人最喜歡這個版本的女演員,其實一直是蕭淑慎的何鐵手。真的是又美又能打,又嫵媚又非常的霸氣,現在的古裝劇別說這樣的配角了,連這樣的女角色都很少見了。

其它動作設計,人物性格還原,歷史人物還原,選角,甚至是風景大場面還原都不講了,一直是內地版的強項。這部劇最好的甚至掰回一部分金庸自己硬來的bug,真的頗有點倒逼原著的意思了。

崇禎最后與袁承志對線,這是一場非常有張力的劇情,金庸由于是袁崇煥的粉絲,所以硬逼崇禎認罪低頭。這與歷史人物完全相悖,這種寫作手法是比較下作的。而且金庸這種寫法還基本都與袁崇煥有關系。

比如說后來《鹿鼎記》中的毛東珠,金庸自己在《袁崇煥評傳》中也承認袁崇煥殺毛文龍是有點冤殺的味道,但金庸自己卻不依不饒,反而對受害者毛文龍記恨不斷,在《鹿鼎記》中還設定一個毛文龍的女兒糟踐,這實在是讓人看不下去,也許在他看來袁崇煥的死因之一——擅殺邊帥的毛文龍也是自己偶像被殺的「罪魁禍首」,所以死了都不讓人家消停。

袁承志最大的問題也不是私人感情操守有多渣,而是大節有虧,在面對國仇家恨和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居然一次失敗就被嚇破膽直接逃去海外。這里可以看出金庸自己的局限性和價值觀,甚至可以看見他那一代文人的怯懦與無知。

再看看電視劇版最后結尾改的,崇禎對袁承志說:「朕殺袁崇煥的時候只有十八歲,比你現在還小,自毀長城也好,剛愎自用也罷,朕想做中心之主,不料卻成了亡國之君,老天爺對朕又是何其的殘忍!你要朕認什麼錯!」

高虎的崇禎簡直是歷史正劇級別的塑造,你再看看金庸原著的塑造,差別太大了。

同樣是《碧血劍》,把tvb和張紀中版放一起,差距就出來了

最后,其實在張紀中的金庸劇里,《碧血劍》也就排第四吧。但為啥給人的感覺是這部《碧血劍》似乎是張紀中版金庸劇里最好的,我想是因為反差吧。

一是和其他版本比,其他版本真沒一部能打的,而這部又符合原著,改編部分也精彩,說是鶴立雞群再恰當不過。

二是《笑傲》《射雕》《天龍》這三部雖然很棒,但原著本身就很精彩,所以劇就顯得相對黯然失色,而《碧血劍》卻是原著平庸,劇精彩,這種錯位的對比就顯得07版《碧血劍》格外出彩。

三就是口碑的對比,估計07《碧血劍》之前的每一部大胡子武俠劇知名度都比07高很多,多年以后人們慢慢發覺,原來還有這顆遺珠,又顯得07格外難得。

張紀中前面三部金庸劇最大的問題估計就是原著太精彩,而且tvb版也是經典,所以大家爭來爭去就爭不個上下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