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偉:不是老了不會拍戲,而是選錯了合作的導演
先看幾張辣眼睛的圖片
這個尚氣十環簡直就是梁朝偉的災難,不僅要配合洋人對東方文化的無知,還陷入了辱華爭議。
一開始還真以為是王家衛在主持這個《擺渡人》,後來才知道是作家張嘉佳執導筒,王家衛最多就是一個掛名。我估計梁朝偉也是信以為真王家衛來當導演,于是便和金城武聯合上演了從影以來最油膩的浮夸。
難道梁朝偉的演技真退步了?這可是亞洲第二個拿戛納影帝,金像獎拿了五座的人,不可能突然一下如此降智吧,那唯一的可能就是選錯了合作的導演。
一直以來,我們都過度放大了演員在電影里的作用,雖然影視鏡頭,故事呈現都是靠演員的表演,但表演的尺度和效果如何,還是要靠導演的掌控。
我們舉一個例子:葛優
跟張藝謀合作拍《活著》,就拿到了戛納影帝
《霸王別姬》里的袁四爺是個高光人物
《天下無賊》里的黎叔見證了馮小剛跟葛優的天衣無縫。
當然,葛優也有《羅曼蒂克消亡史》這種沒頭沒腦的作品,哦!這里插一句,這部電影的導演程耳也是梁朝偉《無名》的導演。
所以直白點說,再好的演員也是導演的傀儡,木偶的表現好壞與否,全依賴背后拉線的那個人。起初我也半信半疑,直到劉德華拍了杜琪峰的《暗戰》拿到生涯首座金像影帝時,我才相信在電影里導演的作用比演員更重要。
其實連劉德華都自嘲自己當年接了很多爛片,無論華仔在其他電影里如何千篇一律的耍帥、擺造型,但只要一接杜琪峰的戲,他飾演的人物立馬鮮活起來,與之前的角色判若兩人。
所以梁朝偉的問題,不是演技退步,而是他擔心自己陷入某個專屬類型而風格固化,從而離開王家衛,找其他導演嘗試突破。
可這麼重大的變化,你總要找一些靠譜的導演合作吧!
比如早期跟杜琪峰合作的《暗花》就很出彩
接李安的《色戒》,也是非常成功的雙贏。
可後來為什麼梁朝偉會選擇跟張嘉佳、程耳合作,我不知道。但如何避開那些想突破風格的,而可能遭遇的「雷區」,倒是有兩條正途可選:
一、選擇跟頂級大導演合作
比如張譯這些年跟張藝謀,無論張藝謀如何變更電影風格和類型,張譯在其間的角色都很出彩。演員不斷進步,這就是導演的功力體現。不管你演員如何會展現演出細節和多種可能,剪輯時,最終決定權還是在導演手上。
而頂級導演則更謹慎,也知道改變風格的風險,所以出錯的機率也會更小些。
二、別跟那些愛個性表達的導演合作
因為這個地方最容易出bug,某些大牌導演也曾在這里栽跟頭;非得在電影里強行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觀念,通常的表現就是「不說人話」,不合邏輯強行推理,觀眾說看不懂,還認為觀眾的審美有問題。
這點,最為可惡!
馮小剛《夜宴》
陳凱歌《道士下山》
因為你拿著巨額的商業投資,目的就是要讓觀眾喜歡看,愿意為電影買賬。但你卻偏要在里面藏私貨,想要名利雙收,畫面、動作、特效不少,但故事卻不給你說通順,這就是徹頭徹尾的跟觀眾和投資方耍流氓。
再好的演員要是碰上這樣的電影,這樣的導演,也得自認倒霉。
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周星馳會惹下「戲霸」的罵名,就因為前期做演員時太深入幕后了,以至于要影響后期制作,自然讓導演和其他工作人員感到不快,最后索性干脆就直接自己做導演算了。
由此可見,選擇走正確的路,比把路走正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