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最重要的電影!主要角色只有8位,卻是標桿般的存在

上世紀40年代,香港武俠片因為缺乏真實感而陷入低迷狀態,制片商和戲院老闆為挽留失去觀眾的武俠片,絞盡腦汁尋找新的可能。此時坊間正流行方世玉打擂這樣的武俠小說。這給了制片方更多靈感。

他們要尋找一個更靠近當前時代的大俠,來振興功夫片。而這個大俠,就是人們提到中國功夫必然繞不開的名字「黃飛鴻」,于是在1949年10月8日,第一部黃飛鴻系列電影在影院上映,為拍好這部電影,制片商還找到黃飛鴻的妻子莫桂蘭擔任武術顧問,以增強動作戲的真實感,當時誰也沒想到這部電影,會成為香港功夫片的一個里程碑。

在幾十年間,有一百多部黃飛鴻系列電影上映,甚至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電影史上系列集數最多的電影ip,初代黃飛鴻的扮演者關德興老爺子,更是在演藝生涯中塑造過70多次黃飛鴻形象,成為這個系列的開山鼻祖,但要說到真正把黃飛鴻系列推向[高·潮]的人,那還得是江湖人稱徐老怪的鬼才導演--徐克。

徐克在片場指導演員動作

1991年徐克的黃飛鴻系列上映后,就引起了很大的市場反響,李連杰的職業生涯又增添了一部代表作。

1992年徐克乘勝追擊,抓著快要離開嘉禾的李連杰,籌拍了黃飛鴻2之男兒當自強,而在李連杰與徐克的黃飛鴻系列三部曲中,最出圈的莫過于《黃飛鴻3之獅王爭霸》,畫風更加大膽,文戲字字珠璣,動作戲出神入化,這部電影把黃飛鴻系列推上了又一個巔峰。也開啟了香港與內地,兩地電影業的大規模合作。

精彩不止台前,能臣只說大事,大家好我是能臣,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部《黃飛鴻3獅王爭霸》。

視訊加載中...

在獅王爭霸開拍前和上映后,發生了幾件大事。首先李連杰的經紀人蔡子明橫尸街頭,兇手至今都沒找到。

其次,李連杰的前經紀人羅大衛趁火打劫,起訴李連杰違約,這一連串的糟心事,差點讓李連杰離開香港回到發展。不過當時李連杰與嘉禾約定,在拍完獅王爭霸以后,才能順利解約,所以才有了黃飛鴻系列第三部。

而獅王爭霸上映后,中國電影開啟了票房分賬模式,這個模式的關鍵推動人,就是被譽為香港電影教父的吳思遠,當時內地電影制片廠的收入來源是賣拷貝,吳思遠帶著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來內地談判,最長的一次談了12天,才達成協議。發行方和片方按照4:6分賬,超過一定的票房預期,發行方的比例會再提高一些,這種模式現在也被沿用著。

香港電影教父:吳思遠

從某種層面來講《黃飛鴻之獅王爭霸》,是香港與內地影業大規模合作的開端,關鍵是在獅王爭霸以后,李連杰與嘉禾的合同糾紛也徹底結束,恢復了自由身的李連杰,轉而去打理自己的電影公司,從此迎來一個新的事業起點。

這不是頂配版黃飛鴻,卻藏著導演最想表達的東西,在拍壯志凌云和男兒當自強的時候,徐克天馬行空的想法,氣走了好幾個武術指導,最后只能請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坐鎮。

袁和平與徐克

結果在拍這部獅王爭霸的時候,袁和平剛好在籌備自己的電影作品,沒時間來劇組設計動作,徐克只好找來七小福之一的元彬,擔任武術指導。

元彬

元彬為李連杰設計的動作場面,帶有比較強烈的個人色彩,畫風依舊瀟灑飄逸,一招一式都收放自如。而片中的反派動作戲,也是招招致命不容小覷,或許你能發現,前兩部黃飛鴻的演員陣容相當豪華,其中不乏歌神張學友,肥貓鄭則仕,葉問甄子丹,影帝姜大衛等最熟悉的面孔在片中當綠葉。

而第三部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主要角色只有8位,扮演黃飛鴻父親的人是老戲骨劉洵,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九品芝麻官里的壞公公。

還有李連杰的御用替身--熊欣欣,因為表現出色,在黃飛鴻系列里靠鬼腳七這個角色,一戰成名。

據說當年關之琳在拍黃飛鴻系列的時候,幾乎是素顏出鏡,因為十三姨這個角色。關之琳和李連杰圈了一大票cp粉,現在網上還有不少兩人的互動剪輯,後來也有很多人嘗試過十三姨這個角色,但全都沒有關之琳那樣讓人印象深刻。

從演員陣容上來講,獅王爭霸算不上這系列中的頂配,但作為三部曲的終結篇,獅王爭霸或許才是最有深度的一部。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黃飛鴻系列在國外的片名翻譯過來叫「中國往事」,但凡跟往事沾邊的電影,都帶著點史詩味道,足以見得徐克對黃飛鴻系列的野心有多少。

從習武之人到一代大俠,黃飛鴻的蛻變簡直是思想成長史,壯志凌云中的佛山黃飛鴻,是迷茫,是混亂。那場大火點燃了他的憤怒,不平等跳躍中的不字被燒掉,卻植入到黃飛鴻心里。

男兒當自強中的黃飛鴻進省城,「兩個世界」讓他震撼,讓他開始思考,尋找出路,不止在于技術,制度,而是在于人心和民智。

到了第三部獅王爭霸 ,黃飛鴻進京站在權利中心,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熱鬧鬧的舞獅鏡頭下,藏著的是危機四伏,如果他沒經歷過之前那些,一定會為最后的勝利歡呼雀躍,可此時的黃飛鴻已經蛻變為真正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所以他才會說出那番話:「大人……如果沒有天燈…所謂勇者無懼 仁者無敵 ..練武強身…廣開民智…. 留給您作紀念..告辭。」

當初只覺得黃飛鴻系列打戲好看,現在回想才發現:這并不是一部單純的武俠片,文戲也是字字珠璣,讓人越看越有味。

如果1992年的香港影壇是周星馳年,那1993年的香港影壇,應該被李連杰承包,黃飛鴻之獅王爭霸拉開賀歲檔,在香港斬獲近3000萬港幣票房,雖然只是香港票房排行榜第六位,但李連杰這年主演的6部電影卻在東南亞等地,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而且這時候李連杰已經結束了與嘉禾的合同糾紛,并恢復自由身在楊登魁等人的幫助下,開辦了自己的正東影視公司。

開山之作方世玉首映后,更是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后續作品也都是經典,甚至有人說正東出品必屬精品,用獅王爭霸告別過去畫上句點,讓方世玉續寫傳奇。

李連杰飾方世玉

似乎李連杰的每次結束和開始,都能給觀眾一份完美的答卷,從少林寺里的小和尚到黃飛鴻,再到方世玉洪熙官和霍元甲,或許李連杰不是最完美的明星,但他卻是很多人童年里,做夢都想成為的大俠。

李連杰飾霍元甲

可惜歲月不饒人,如今的李連杰,已經逐漸淡出熒幕,就算偶爾出現在觀眾面前,也再沒了當年玉樹臨風的大俠風范,甚至會為了提攜新人甘當綠葉。

當港片中的英雄美人皆老去,我們才猛然發現,青春已經是那麼遙遠的事情,曾經年少,只看熒幕前的刀光劍影,出神入化十分向往。如今回看,那些當年被我們忽略掉的台詞,早就為之后埋下了伏筆,或許每一部被數次回味的經典,都藏著再也拍不出來的江湖。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